嗨起书屋 - 言情小说 - 乌衣世家在线阅读 - 分卷阅读103

分卷阅读103

    这个过继出去的儿子有些头疼。

这个孩子过继到老三家后被袁氏宠得不成样子。平素这个家里除了正儿的话外什么都是听不进去的。一日日只知道舞刀弄枪,一点也不知道读书上进。

“我会和他说,只要他考上举人。我就允他去考武举。”最后谢迁道。

谢棠笑道:“孙儿替四叔谢祖父。”

谢迁道:“也难为你这么想着你四叔,想当年……”

说到这儿,谢迁止住了。心里想,和孩子提这个做什么呢?徒惹得孩子们离心。

于是谢迁止住了话头,然后道:“你回去看看你媳妇吧。平哥儿也想你了。”

谢棠心里狐疑。他对这件事已经怀疑很久了。

四叔谢亘被三叔祖母养的有些恣意,为何对自己总是言听计从,甚至眼中又是还会不经意地浮现不自然的神色。

他和四叔年纪相近,关系很好。并不想有什么事情给他们造成隔阂。

因此他是想要把事情搞清楚的。

92、第92章

正德元年四月,朝廷恢复开中制度。

同月,寿宁侯因与皇帝之亲亲而得盐引三千,朝野哗然。

魏国公府

“世子爷。”年轻貌美的女子乌发及腰,躺在魏国公世子的怀里。着实应了里的那句“宿夕不梳头,丝发披两肩。腕伸郎膝上,何处不可怜。”

“妾听说寿宁侯爷有意把盐引卖给旁家。世子爷年纪大了,也该有点私产。难道就不动心?”

那女子柔柔地道。“妾娘家里可以为世子爷出钱。只要世子爷怜惜,让我哥哥也能沾一点盐运的生意就好了。”

魏国公世子爷也是知道盐运生意里面的暴利的。他也知道他怀中娇柔的美妾的娘家,晋商胡家对这笔生意十分有意。想要走他的路子。

白来的银子谁不喜欢。于是他对胡氏道:“我会替你哥哥和寿宁侯爷牵线搭桥的。”

正德元年四月十六日,吏部尚书马文升、兵部尚书刘大夏弹劾寿宁侯张鹤龄、建昌伯张延龄买卖盐引,霍乱开中。

又弹劾司礼少监刘瑾等人,诱引陛下、祸乱朝纲、盗权窃柄、误国殃民,其天下之第一大贼乎!

又道陛下即位以来,肆意妄为,居宫中而置坊市游戏,肆意出宫禁而入民间嘻乐。不理朝政而将批红转与太监之手。此等之事,件件桩桩,皆有乱天下之像。

朱厚照看完这封折子后,在谨身殿里摔了一屋子的瓷器摆设。

他不过就是想玩他做太子时玩过的游戏,有什么过错?他做太子是也是这样玩的,凭什么做了皇帝后就不允?!这帮老匹夫只会来寻他的错处,真是可恨!

于是三天后的大朝会,文武百官在奉天殿等到巳时,也没看到皇帝的身影。

直到巳时末的时候,来了一个小黄门宣召皇帝的旨意:“朕今日有恙,无法上朝。诸位卿家请回吧。”

马文升已经是几朝的老臣了,见到皇帝如此,气得胡子都要颤抖起来。他身旁的户部尚书韩文立刻扶住了他。道:“老大人,平心。”

接着几天,朱厚照每日都会接到马文升和刘大夏以及其他文官的奏折。

中心思想十分简单,就是要让他日日上朝,亲自批奏折,把盐引从两位舅舅手里要回来,再砍了伴伴们的头。

要不然他们就一直上奏折,直到皇帝妥协为止。

真是可恨!

他已经从谢夫子那里知道不能给舅舅权柄,直到现在也没给舅舅们什么高官或是重要的位置给舅舅们坐。都这样了这些文臣还想怎样?

连让他们赚些银子都不行吗?朕的舅舅就要像母后说的那样去喝西北风这些文臣才会满意?

还有伴伴们,从他六岁出阁读书一直伺候他。到现在也将近十年了。

十年,养个小猫小狗都有感情了,更何况活生生的人。除此之外,因伴伴们只能靠着他,才让他信任。而这些大臣手握权柄,怎么可能像伴伴们一样,一心一意都是为了他!

可是让这些大臣一直上奏折也不是那么一回事。朱厚照又打开了一本奏折,看的心烦气躁,恨不得去打人。

刘瑾捡起了被朱厚照扔在地上的奏折,问道:“陛下,这是怎么了?”

朱厚照扔给他一本奏折,烦躁地道:“你自己看。”

刘瑾打开奏折,别的他都不在意。什么皇帝无道,什么外戚专权于他都了无干系。在他眼里,只有四个大字刺痛了他的眼睛——首诛逆瑾。

这是要杀了他,是想要他的命!

他刘瑾来做太监,是为了荣华富贵,权势滔天来的。可不是为了掉脑袋来的。

“陛下是承天之子,哪里用听别人的话?”

刘瑾道:“陛下哪里用听命于人?您是天子,自然可以让所有的人听您的话。”

“陛下可以让他们闭上自己的嘴。”

朱厚照点头,对,没有人可以在自己头上作威作福。也没有人可以命令自己。

自己是皇帝,自然可以随心所欲。

等到下一次大朝会的时候,皇帝终于上朝了。

所有人都以为皇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。将会变成一个圣明君主。会为自己的错误道歉,处置太监,收回盐引。

结果却和他们畅想与期待的截然相反,背道而驰。

皇帝居然穿着一身不符合规制的常服来了奉天殿。身后跟着穿着麒麟补服的刘瑾。

皇帝在三公九卿、文武百官跪拜后手持玉圭道:“吏部尚书马大人,兵部尚书刘大人。你们的请辞折子朕允了。”

马文升听了两眼发黑。老大人年纪大了,受不了刺激。身子都晃荡了一下。若是身边没有韩文扶着,恐怕当场就倒下去了。

刘大夏那边儿也没好到哪里去,也是气得喘不过气来。

别说马文升写“不如归去”只是为了去劝谏皇帝一心国事。就算是他真的要致仕,凭借他历经五朝的资历,为大明兢兢业业、呕心沥血的功劳,也要皇帝再三求他留下来。然后他几番推拒,而不是今日这么浅浅淡淡地说一句朕允了。

这是折辱,也让满朝文武寒心。